智能灌溉系统覆盖,实现环境友好
从数据中心办公室二楼窗口俯瞰绵延的稻田,一道道纵横分布的沟渠将稻田分成不同区块,在田间颇为显眼。
“这是覆盖核心区800亩的智能灌溉系统。”林佳伟告诉记者,沟渠四通八达,内设进水口、出水口、水泵、闸门、蝶阀等智能灌溉设施,能自动监测水泵的工作参数、沟渠管道的压力和流量、田间水位等,并根据水位和墒情信息,自动远程控制水泵和阀门,科学灌溉农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智能灌溉系统能自动分析灌溉前后水中的硝酸根离子、钾离子、镉离子、PH值等水质数据,并生成变化曲线,从而判断田间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此外,在出水口还设有一道装有净化装置的生态拦截沟,对灌溉后的水进行净化,当水质达到四类水标准后,再排放到周边河道。
林佳伟表示,这一智能化灌溉系统的高效灌溉,能最大限度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能减少养分和农药进入周边河流,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实现了环境友好型灌溉,“我每天会记录各项水质数据,如果发现没有达到四类水排放要求,则第一时间通知专业人员到现场取样并检测分析,以便尽快对症下药。”
在稻田边缘,一幢两层楼的白色建筑和一个透明的田间大棚特别引人注目,这分别是数字化烘干中心和育秧中心。原来,除了田间管理的智能化,这一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还根据水稻的生产工艺流程配置了相应的催芽暗室、育秧大棚、烘干农机等,形成了水稻从育秧、插秧,到生长、收割、烘干的全程数字化管理。“比如在育秧期间,需要对浸种、播种、出苗等环节精准控制,我会实时观察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远程选择是否打开风机、水帘等,确保秧苗质量。”林佳伟介绍。
林佳伟透露,他正在学习无人植保机的操作,未来只要在植保机中输入航道路径,它便能在万亩稻田中进行大面积、高强度的植保喷洒作业,也能根据需要不定时对田间作物进行航拍,便于技术员通过软件分析判断农作物生长情况,这无疑在现有的监测设备基础上,为田间数字化管理上了“双保险”。